close

  整整200歲的廬江書院,藏於越秀區西湖路邊民居叢中修葺多日,近日撤去圍蔽露真容,不日或將重現省城書院文化。此次修葺,因考慮到書院的活化,部分書房重新間隔,以後或許將以前衛工作室的形式出現。
  書院修複完工,進入驗收階段
  位於西湖路流水井29號的廬江書院在原大小馬站書院群落的核心位置,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因中山五路拓寬、地鐵拆遷、商業用地等因素,書院群落被拆得所剩無幾。2011年9月,廣州市規劃委員會審議通過《廣州市大小馬站書院群保護與更新規劃》,大小馬站書院群定位為“廣府文化書院群”,將“書院文化都市休閑游憩區”,其中,核心保護範圍東至大馬站路,西至教育路。廬江書院作為大小馬站書院群歷史文物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規劃範圍內重點保護對象。
  2013年10月,廣州市危房改造建設管理所對廬江書院危改項目施工進行公開招標。根據招標公告內容,對總建築面積2305平方米的廬江書院進行原狀保護修繕工程。
  當時招標公告明確,改造工程主要為拆建或加固傾斜、開裂、鬆散、風化嚴重的牆體;採用傳統材料修補、添配廬江書院受損、缺失的構件;採用傳統工藝重新繪製、修整廬江書院外立面、雕塑和彩畫;騰遷租戶,恢復書院功能;改善照明、給排水條件,加強綠化。
  據瞭解,上月底,整個書院的修複工程已基本完工,目前進入驗收階段,修複總價超過800萬元。目前大門仍然緊閉,未對外開放。
  施工10個月,書院青磚黑瓦
  修複設計項目負責人、廣州大學嶺南建築研究院院長湯國華介紹,施工10個月,先是拆除原居住在書院內的“七十二家房客”搭建的覆蓋物和原北京街文化站的兩層搭建;然後對一間間書屋進行重修,重建照壁、文奎閣、門樓等主要建築;最後是降低明堂地面重新鋪設排水設施等。
  “直到今年1月,居住在書院裡面的75戶居民全部搬走,幾天后就開始進場施工了,現在剛好10個月過去了。我們經常在附近居民樓探訪,往下看,一天天地看著它更新。”流水井社區居委會的鄧主任介紹。記者在現場看到,修繕後的廬江書院屋頂是青磚黑瓦,氣勢恢宏。
  二期征收開始,群落恢復
  根據廣州市越秀區房屋征收與補償辦公室今年8月發出的《關於大小馬站書院群保護項目一期工程第一、二階段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補償方案》的附圖,在廬江書院附近的其他仍存留書院遺跡內的居民戶也需要搬遷,私房戶的貨幣補償價格在19000-22000元/平方米。
  鄧主任介紹,同在流水井一條街的考亭書院和冠英私塾就處於新一輪的搬遷範圍。考亭書院的居民已全部搬走,冠英私塾還有幾戶居民。
  據越秀區的消息,目前廬江書院重建後仍未最後落實如何活化。之前有傳的“非遺文化展示館”、“書院群陳列館”、“文化產業進駐”等,但具體如何目前未有定案。
  廬江書院:廣東何氏族人在大小馬站書院群開設的書院,始建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嘉慶十八年(1813)落成。直至清末合共有43間書房結合中間祠堂三進的建製成為省城最大的書院。解放後,何氏族人和一些外遷進的居民密集居住,而三進祠堂也一度成為幼兒園使用。
  先睹為快
  廬江書院有哪些看頭
  本身是市級文保單位的廬江書院西側就是省級文保單位“藥洲遺址”所在,一扇還沒打通但已預設的圓門已在重修過程中做好,兩個文保單位可能打通是少有的亮點。重修後廬江書院有什麼看頭呢?總設計師湯國華教授為讀者搶先解密。
  照壁
  廬江書院是廣州乃至全省最大的清代書院。在明堂,最搶眼的是高大照壁(牆),高近5米、寬13餘米。目前照壁被漆成紅色,相當搶眼。歷史記載,壁上還有“校訓”,但這次重修尚未恢復。
  明堂
  照壁所在的廬江書院明堂位置開闊,200多平方米的明堂在歷史使用上被填高。這次重修,地面重新被挖低,地面降低後,原來書院前廳石腳上的麒麟、鳳凰等石雕重建天日。
  門樓
  門樓是這個最大書院的氣質所在,由於歷史使用的原因,原來的門樓二層已經被廢,這次重修恢復了二層並重建了連接二層的樓梯。
  頭門彩畫
  通過對原來書院構建的清洗,一些歷史痕跡重新顯現。其中頭門門廊上的彩畫以往就被遮擋住,這次修複後效果就非常明顯,10個仙翁的吉祥圖案相當搶眼。另外,重新洗乾凈的頭門立柱上的“日公公”和“月婆婆”左右一對的石雕公仔,以及三組人物的灰雕構件。
  中堂
  與明堂一樣,中堂和後廳的天井地面也重新降低,使建築高低有致更立體。而在中堂恢復的4扇屏門高4米,非常大氣。
  碑刻
  在後天井兩側的廊道上,12塊石碑被清洗出來。一些歷史數據、平面圖居然和現在的工具書一樣出現在碑刻中,相當少見。根據多塊碑記,早至清朝嘉慶年間籌建,道光、光緒年間和民國時期的重修均有記載。而碑刻中出現的新寧(台山)、清遠、恩平、新會、順德、龍門、南海、三水、東莞、高要、高明、番禺、香山……幾乎整個珠三角的何氏族人都有為廬江書院出錢出力。
  屋頂、瓦面
  中路三進的大屋是整個書院的核心所在,三進的屋頂、三進的天井兩側的邊廊由於歷史上使用的原因而大部分被毀或破損,這次均按形制重建。
  文奎閣
  既然是書院,祭拜天神的地方不能少。歷史時期被居民搭建而淹沒的3層高的文奎閣在拆除覆蓋後重建。位於書院最高點的文奎閣一層有10平方米左右,外牆兩側以兩隻青磚黑頂“鑊耳”重整,與幾米外“火柴盒”宿舍樓體形成鮮明對比。
  “學位房”
  廬江書院有43間“學位房”,是提供給珠三角各地的何氏族人子弟來省城廣州讀書所使用的書室和起居間。每間房門頂上會刻上“番禺棠下房、良田房、鳳尾房……”等標記。據湯國華教授介紹,不是全部43間學位房都已經售出,因此也有還沒刻字的書房。由於通風和採光的需要,書房在一二樓的間隔中會出現“光井”。考慮到日後活化使用和游覽、陳列的需要。有12間書房被打通成為6個較大的空間,但仍有近30間原汁原味的書房留待市民參觀。
  牆體
  古代的砌牆方式與現代不同,整個書院重修過程中,多處補磚或重建的牆體使用了舊制“五順一丁”、“七順一丁”兩種模式。也就是牆體橫磚砌到5或者7行後會砌一列豎磚,這樣不但美觀而且符合力學要求,文奎閣就是“七順一丁”。而書院西側牆體上留出了一個圓拱磚門,為以後與隔壁的“藥洲遺址”貫通留下玄機。
  採寫:南都記者 任磊斌 吳廣宇  (原標題:廬江書院 200歲換新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lcepbq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